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10分)【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题目内容: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10分)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临水之观,宜独往;独往之地,去人远者又胜也。……今余之游金沙堆(1),其具是四美者与 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2)童隶(3)而登焉。沙之色正黄(4),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5),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张孝祥《观月记》 注释: (1)金沙堆:在洞庭湖与青草湖之间,是由湖沙堆积而成的小岛。 (2)尽却:全部退去。 (3)童隶:书僮仆役。 (4)正黄:纯黄。 (5)阆(làng)风、瑶台、广寒之宫: 古代传说中的仙境。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念无与为乐者(2)于是为备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去国怀乡去人远者又胜也 B.今余之游金沙堆中秋之月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如玉盘 D.尽却童隶而登焉独往而远人小题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天无纤云,月白如昼。 小题4:甲乙两文均采用了等表达方式,都用了修辞手法,甲文点染出了一个的美妙境界,乙文月下之景,恍惚中如使人进入。(4分) 最佳答案:小题1:想到具备 小题2:A 小题3:院中的地面上就像积了一层透明的清水,水中似有交错的水草,那大概是竹叶和柏枝的影子吧。天上没有一丝云,月光白亮如昼。 小题4:描写比喻天地合一古代传说中的仙境 答案解析:小题1: 先要大到了解全文的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小题2: 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全文内容,弄清例句中字词的意思,然后根据自己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各项中字义,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进行比较。A项中“去”一为“离开”一为“距离”。 小题3: 试题分析: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解释清楚关键词语“空明”“盖”“纤”,最后疏通句子。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 小题4: 试题分析:抓住两文中描写景物句子中的关键词,如“庭下如积水空明”“阆风、瑶台、广寒之宫”体会作者所创造的意境。 考点核心: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本文来源:开通【终极会员】享锚链接服务>>>
版权声明
本站转载或会员发布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 这家伙挺懒,还没写签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