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14分)【甲】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题目内容: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14分) 【甲】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节选自林嗣环《口技》) 【乙】国初,有乔山人者善弹琴。精于指法,尝得异人传授。每于断林荒荆间,一再鼓之,凄禽寒鹘①,相和悲鸣。后游郢楚②,于旅中独奏洞庭之曲。邻媪③闻之,咨嗟惋叹。既阕④,曰:“吾抱此半生,不谓遇知音于此地。”款扉⑤扣之。媪曰:“吾夫存日,以弹絮为业。今客鼓此,酷类其声耳。”山人默然而反。 (徐珂《乔山人善琴》 【注释】①鹘(gǔ):一种凶猛的鸟。 ②郢楚:即楚郢,古地名,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都城。 ③媪(ǎo):老妇人。 ④阕:止息,终了。 ⑤款扉:款,敲;扉,门。 小题1: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停顿。(每句一处,2分) ⑴俄 而 百 千 人 大 呼。⑵山 人 默 然 而 反。 小题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4分) 能名其一处也⑵几欲先走⑶尝得异人传授⑷酷类其声耳 小题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4分) ⑴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⑵吾夫存日,以弹絮为业。 小题4:【甲】【乙】两文都运用了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请从【甲】【乙】两文中分别摘录出侧面烘托的句子,并分别说说其作用。(4分) 【甲】 【乙】 作用: 最佳答案:小题1:⑴俄而/百千人大呼。⑵山人/默然而反。(每处1分,共2分) 小题2:⑴说出⑵跑,这里指逃跑⑶曾经⑷像 (每小题1分,共4分) 小题3:⑴在这时候,客人们没有一个不惊慌失色,离开座位的。⑵我的丈夫活着的时候,是把弹棉花当作职业的。(每题2分,共4分) 小题4:【甲】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1分)【乙】凄禽寒鹘,相和悲鸣。(1分) 作用:【甲】以宾客的反应,烘托口技表演者高超的技艺;(1分)【乙】通过鸟禽都为之悲伤,烘托乔山人琴技超群。(1分)(共4分) 答案解析:小题1: 此题考查学生对句读的掌握,要求学生熟读该句,读出含义,然后断句。 小题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注意“名”动词“说出”。“类”是像的意思,注意识记。常常考到。 小题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词的翻译。注意1句中的“于是”和“变色”2句中“以”“为”的意思。 小题4: 试题分析:分别找出两文中的侧面描写,其作用都是在烘托艺人技艺超群。 考点核心: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本文来源:开通【终极会员】享锚链接服务>>>
版权声明
本站转载或会员发布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 这家伙挺懒,还没写签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