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后面问题。(10分)【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题目内容: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后面问题。(10分) 【甲】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宋公①及楚人战于泓②。宋人既③成列,楚人未既济④。司马⑤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⑥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节选自《左传•子鱼论战》 【注释】①宋公:宋襄公。 ②泓:泓水。 ③既:尽,完了。 ④济:渡过。 ⑤司马:统帅军队的最高长官,指子鱼。 ⑥陈:同“阵”,摆好阵势。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①彼竭我盈②请击之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公问其故及其未既济也 B.登轼而望之既济而未成列 C.未可高可二黍许 D.公与之乘车六七百乘小题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小题4:同样是作战,怎样才能夺取战争的胜利?曹刿、子鱼二人各有主张:曹刿主张 ;子鱼主张 。(2分) 小题5:战争的胜负与国君有着直接关系,请说说甲文中的鲁庄公与乙文中的宋襄公临阵表现上有什么不同。(2分) 最佳答案:小题1:①充满。 ②代词,指楚人。(2分) 小题2:A.(2分) 小题3:(曹刿)下车查看齐军车轮留下的痕迹,再登上车前的横木瞭望齐军(的队形)。(2分) 小题4:作战时要选择有利于进攻的时机(避其锋芒,后发制人),把握有利于追击的时机(1分);抓住战机,攻其不备,先发制人,彻底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1分)。(共2分) 小题5:鲁庄公虚心求教,听取正确的意见,用人不疑(1分);而宋襄公不听取子鱼的正确意见,错失战斗的良机(1分)。(共2分) 答案解析:小题1: 文言实虚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学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虚词要能辨出一词多义;实词,要识记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用法。如,虚词“之”的用法. 小题2: 试题分析:A中二者都是代词,代人;B:表承接/表转折;C:可以/表大约;D:乘车/辆 小题3: 试题分析:翻译文句是各级各类考试的重点类型题之一,掌握翻译技巧是重要的得分手段。这里注意“下”“ 轼”等重点词的理解。 小题4: 试题分析:学生筛选并提取文章阅读语料中的信息,是建立在文章理解基础上的考查方式,促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达到理解的目的,能够用原文的材料来解决问题。 小题5: 试题分析:回答这一题的关键首先在于对语段的整体理解。即,读懂故事。然后,要先审题干,再找内容。这类题目的答案基本都能在原文中找到,但找答案不是盲目的,要看看题目问的是哪方面的内容,然后再有的放矢地去找。如果内容理解用自己的话表述,那学生就应学会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这里围绕“鲁庄公虚心求教、宋襄公不听劝谏“来组织答案。 考点核心: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本文来源:开通【终极会员】享锚链接服务>>>
版权声明
本站转载或会员发布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 这家伙挺懒,还没写签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