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后面小题。于令仪不责盗曹州于令仪者,市井①人也,长厚不忤物题目内容: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于令仪不责盗 曹州于令仪者,市井①人也,长厚不忤物,晚年家颇富裕。一夕,盗入其家,诸子禽之,乃邻舍人子也。令仪曰:“汝素寡悔②,何苦而为盗耶?”曰:“迫于贫耳!”问其所欲,曰:“得十千足以衣食。”于令仪如其所言与之。既去,复呼之,盗大恐。谓曰:“尔贫甚,夜负十千③以归,恐为人所诘。留之,至明使去。”盗大感惭,卒为良民。 (摘自《渑水燕谈录》) 【注】①市井:指做生意。 ②寡悔:很少做对不起自己的事。 ③十千:指十贯铜钱。 小题1: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 (4分) ①诸子禽之禽: ②汝素寡悔素: ③问其所欲欲: ④卒为良民卒: 小题2:请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汝素寡悔,何苦而为盗耶? ②于令仪如其所言与之。 ③尔贫甚,夜负十千以归,恐为人所诘。 小题3:请简要概括于令仪的性格特点。并结合实际说说你的感悟。(4分) 最佳答案:小题1:禽:通“擒” 抓获素:一向,平时欲 :想要卒:最终 小题2:①你一向为人本分谨慎,何苦要当小偷呢 ②于令仪就按他说的数目,付给了他钱 ③你太穷了,晚上背着十贯铜钱回家,恐怕会被人责难的。 小题3:宽厚大方,处处为别人着想。 感悟言之有理即可。 翻译: 曹州人于令仪,原来是个以贩卖货物为业的小商人。他为人宽厚,从不欺骗人,晚年时家道殷实富足。 一天晚上,有一个小偷,到于令仪家里行窃,被他几个儿子抓住了。原来小偷是邻居家的儿子。于令仪问他:“你一向为人本分谨慎,何苦要当小偷呢?”小偷回答道;“不过是被贫穷逼成这样罢了。于令仪问他想要什么东西,他说:“我如能得到十千钱,就足够穿衣吃饭了。”于令仪就按他说的数目,付给了他钱。 小偷拿了钱以后,已经走出去了。于令仪忽然想起了什么,又叫住他。 那小偷不知是否有变,非常害怕。于令仪说:“你如此贫困,夜里带着十千钱回家,我恐怕你在路上,要被人怀疑盘问,就麻烦了。” 于是于令仪留下小偷,在自己家里过夜,到天亮后,才让他回去。小偷经历了这样的人和事,很受感动,大为惭愧,后来终于成了一个良民。 答案解析:小题1: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禽”通假字。“素”和“卒”常考。 小题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词的翻译。注意句1的“寡悔”“盗”的意思。注意句2的“如”“与”的意思。注意句3的“甚”“ 诘”的意思。 小题3: 试题分析:要求学生能够大致翻译短文,了解短文大意,写出于令仪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点即可。 考点核心: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本文来源:开通【终极会员】享锚链接服务>>>
版权声明
本站转载或会员发布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 这家伙挺懒,还没写签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