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天辅中,辽东平,张浩以策干太祖,太祖以浩为承应御前文字。太宗将幸东京,浩提点缮题目内容:①天辅中,辽东平,张浩以策干太祖,太祖以浩为承应御前文字。太宗将幸东京,浩提点缮修大内,超迁卫尉卿。 ②平阳多盗,临汾男子夜掠人妇,浩捕得,杖杀之,盗遂衰息。近郊有淫祠,郡人颇事之。庙祝、田主争香火之利。浩撤其祠屋,投其像水中。强宗黠吏屏迹,莫敢犯者。 ③海陵欲伐宋,而汴京大内失火,于是使浩营建南京宫室。浩从容奏曰:“往岁营治中都,天下乐然趋之。今民力未复,而重劳之,恐不似前时之易成也。”不听。浩朝辞,海陵问用兵利害。浩婉词以对,欲以微止海陵用兵,奏曰:“臣观天意,欲绝赵氏久矣。”海陵愕然曰:“何以知之?”对曰:“赵构无子,树立疏属。其势必生变,可不烦用兵而服之。”海陵虽喜其言,而不能从也。 ④初,近侍有欲罢科举者,上曰:“吾见太师议之。”浩入见,上曰:“自古帝王有不用文学者乎?”浩对曰:“有。”曰:“谁欤?”浩曰:“秦始皇。”上顾左右曰:“岂可我为始皇乎!”事遂寝。 小题1:下列句中“之”与“何以知之”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何陋之有 B.属于作文以记之 C.公将驰之 D.公将鼓之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张浩先后受金太祖和金太宗的器重,后来还越级升任为卫尉卿。 B.汴京大内宫廷失火,皇帝命令张浩等人营建南京宫室。张浩认为民力没有恢复,不宜大兴土木。 C.张浩用赵构没有儿子的事实来婉言阻止海陵王攻打宋朝,海陵王虽然很喜欢张浩说的话,但并未采纳他的意见。 D.皇帝想废除科举制,张浩暗示皇帝自古以来的帝王除秦始皇外,都任用文人学士。小题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浩捕得,杖杀之杖: ②郡人颇事之事: ③强宗黠吏屏迹屏: ④事遂寝寝: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浩撤其祠屋,投其像水中。(2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势必生变,可不烦用兵而服之。(2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佳答案:小题1:(2分)B 小题2:(2分)D 小题3:(4分)①用杖 ②敬奉 ③退,隐藏④停止,搁置 小题4:(4分)(1)张浩拆除祠堂,把里面的塑像扔到水中。(得分点:撤;省略句式。)(2)那形势一定会发生变化,可以不用烦劳军队而让他服从(于我们)。( 得分点:势;兵;服。) 答案解析:小题1: 先要大致了解全文内容,弄清例句中字词的意思,然后根据自己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各项中字义,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进行比较。B句中“之”与例句相同,作代词。 小题2: 试题分析:疏通文字,了解内容,抓住选项各句表述的要点,一一比照。根据最后一段如的对话理解,张浩只是说秦始皇不用“文学者”,而非“除秦始皇外,帝王都用文学者”,故D错。 小题3: 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如本题中“杖”作动词,其它三字皆为古今异义,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小题4: 试题分析: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解释清楚关键词语“势”“烦”“服”最后疏通句子。 考点核心: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本文来源:开通【终极会员】享锚链接服务>>>
版权声明
本站转载或会员发布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 这家伙挺懒,还没写签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