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分)姚敬恒先生事略姚敬恒,讳宏任,别字思诚,杭之钱塘人也。姚氏,故杭之右姓题目内容:(12分) 姚敬恒先生事略 姚敬恒,讳宏任,别字思诚,杭之钱塘人也。姚氏,故杭之右姓。敬恒少孤,其母贤妇也。敬恒不应科举,隐于市廛①,稍营十一之息以养家。其母一日见敬恒贸丝,银色下劣,愠甚,曰:“汝亦为此恶行乎?吾无望矣。”敬恒皇恐,长跪谢,愿得改行。乃受业于应先生潜斋,每日朗诵《大学》一过,潜斋雅爱之。潜斋之殁,敬恒执丧如古师弟子之礼。姚江黄晦木于人鲜可其意者,独见敬恒而许之,曰:“是独行传中人物也。” 尝游于闽,闽督姚公盛延之,访以海上事②。敬恒对曰:“游魂③不日底定矣。但闽中民力已竭,公当何以培之?”闽督肃然颔之,然敬恒以学道故,所营之息无甚增益,渐不可支,遂以此落其家。 晚年以非罪陷缧绁。宪使阅囚入狱,敬恒方朗诵《大学》,宪使异之,入其室,见其案上皆程、张之书也,呼与生而语之,大惊,即日释之。然敬恒卒以贫死。其平生但事躬行,不著书,故鲜知者。 【注】①市廛:店铺集中的地方。 ②海上事:清政府平定台湾之事。 ③游魂:指当时据守台湾的郑氏政权。 小题1:下列句中的“之”与“潜斋之殁”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故时有物外之趣 B.悍吏之来吾乡 C.何陋之有 D.辍耕之垄上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姚敬恒品学兼优,只因他没有著书,知道他的人少,以致名声未彰。 B.姚敬恒轻财重义,经常用他的经商所得接济他人。 C.作者借助黄晦木的评价来强化对姚敬恒人格与节操的肯定。 D.姚敬恒识见高远,提醒闽督姚公应以培养民力为当务之急。小题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长跪谢,愿得改行: (2)闽督姚公盛延之: (3)宪使异之: (4)故鲜知者: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汝亦为此恶行乎?吾无望矣。(2分) (2)独见敬恒而许之。(2分) 最佳答案:小题1:B 小题2:B 小题3:(1)道歉(2)邀请(3)认为-----奇怪(以------为奇)(4)少(很少)(4分) 小题4:(1)你也有这种恶劣的行径啊,我没有指望了。(2分) (2)(黄晦木)唯独看到敬恒就称赞他。(2分) 答案解析:小题1: B中“之”与例句二者都是“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小题2: 试题分析:B中“经常用他的经商所得接济他人”中“经常”信息有误。 小题3: 试题分析: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学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如:“谢”古今义,这里是道歉。“异”词类活用,这里是意动用法,“认为-----奇怪”。 小题4: 试题分析:所谓“翻译句子:就是能将文言句子译成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的白话文,做到文从字顺,规范简明,通顺畅达。这里注意“恶”“许”关键词的理解。 考点核心: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本文来源:开通【终极会员】享锚链接服务>>>
版权声明
本站转载或会员发布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 这家伙挺懒,还没写签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