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个文言选段,完成下面问题。(共12分)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题目内容:阅读下面两个文言选段,完成下面问题。(共12分) 甲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 周宅丰、镐,近戎。幽王与诸侯约:为高堡于大路,置鼓其上,远近相近,即戎寇至,传鼓相告,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戎寇尝至,幽王击鼓,诸侯之兵皆至。人喧马嘶,褒姒视之大说,喜之。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诸侯兵数至而无寇。至其后,戎寇真至,幽王击鼓,诸侯兵不至。幽王之身乃死于骊山之下,为天下笑。(选自《吕氏春秋》) 【注释】①周宅丰、镐:西周的都城在丰、镐一带(今陕西长安县内)。 ②戎: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 ③褒姒:周幽王的宠妃,后立为皇后。 ④骊山:今陕西临潼东。 小题1:解释下列短语。(4分) ⑴ 地方:⑵ 谤讥于市朝: ⑶ 因数击鼓:⑷ 为天下笑: 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4分) ⑴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⑵ 褒姒视之大说,喜之。 小题3:结合选文具体内容,说说为什么齐国能“战胜于朝廷”,幽王却“为天下笑”。(4分) 最佳答案:小题1:(1)土地方圆(2)在公共场所议论(君王的缺点)(3)于是多次击鼓(4)被天下人嘲笑。 小题2:(1)众大臣官员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过失的,受上等奖赏。 (2)褒姒看到了非常高兴,对这情景感到欢喜。 小题3:齐国能“战胜于朝廷”,一是有邹忌这样的敢于直谏且善于劝谏的忠臣,如他以妻、妾、客皆以美于徐公设喻,委婉地规劝齐王;二是齐威王善于纳谏,如他采纳了邹忌的谏言,广开言路。幽王“为天下笑”,是因为视国家大事为儿戏,为博红颜一笑,失信于诸侯。 答案解析:小题1: 做此题时,要注意短语中的关键字的解释,(1)中要注意古今异义现象,(2)中要注意“于”的解释,(3)中要注意“因”“数”的解释,(4)中要注意“为”的解释。此类题主要考查了对重点字词的解释,需要平时学习时认真理解掌握,这样才能容易做对。 小题2: 试题分析:翻译句(1)时要注意“面”“者”的解释,翻译句(2)时要注意“喜”和两个“之”的解释。做此类题时一定要结合全文来翻译句子,全面理解句子意思。 小题3: 试题分析:做此题时要注意“结合选文具体内容”这一提示,不要孤立地谈原因,要把原因与具体内容结合在一起谈,同时要把二者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其不同之处进行分析。 乙文参考译文: 周朝定都丰、镐,接近西戎人。(所以周王就)与诸侯约定:在大路上修建碉堡,在(碉堡)上边摆放战鼓,(鼓响的时候)远近都能听到,假如戎人来到(丰镐),击鼓相告,诸侯的兵马都来救天子。 戎寇曾经侵入,幽王击鼓,诸侯的兵马全都来到,褒姒看到了非常高兴,对这情景感到欢喜。幽王想让褒姒笑起来,于是几次击鼓,诸侯的兵马几次来到而没有见到戎寇。 到了后来,戎人真的到了,幽王击了鼓,(可是)诸侯的兵马没有到来,幽王死在骊山之下,被天下人耻笑。 考点核心: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本文来源:开通【终极会员】享锚链接服务>>>
版权声明
本站转载或会员发布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 这家伙挺懒,还没写签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