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论语》3个选段,回答问题。(6分) (1)、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题目内容:阅读下面《论语》3个选段,回答问题。(6分) (1)、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2)、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3)、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注释】《韶》:舜时古乐曲名。《武》:相传是歌颂周武王的一种乐舞。倩:音qiàn,笑得好看。盼:眼睛黑白分明。绚,有文采。素:白底。商:子夏名商。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认为:乐舞不单是娱乐问题,这是有明显政治标准的,应注意形式美和内容的善。 B.孔子说能够启发我的人是子夏啊!体现了教学相长的思想。 C.孔子认为:外表礼节仪式同内心情操应是统一的,如同绘画一样,质地不洁白,不会画出丰富多采的图案。 D.孔子认为:一个人质朴多了,就会像个粗俗品质低下的人,文采多了,就像个虚伪浮夸的人。 (2)简要分析,上面3段 “尽善尽美”、 “绘事后素” “文质彬彬”分别在文段中阐述各自怎样的观点? 最佳答案:(1)、D (2)、(3分)“尽善尽美”阐述艺术(或音乐)形式和内容的美善统一(或完美统一)(1分);“绘事后素” 阐述了礼乐产生在仁义之后,仁义是礼乐的底子。(或礼乐与仁义的完美统一 )(1分);“文质彬彬” 阐述了君子内在品质和外在外表礼仪配合恰当(或完美统一)的人格模式(1分) 。 答案解析:(1)、错在“品质低下”。 (2)、见下面的评析 译文: (1)孔子讲到“韶”这一乐舞时说:“艺术形式美极了,内容也很好。”谈到“武”这一乐舞时说:“艺术形式很美,但内容却差一些。” (2) 子夏问孔子:“‘笑得真好看啊,美丽的眼睛真明亮啊,用素粉来打扮啊。’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这是说先有白底然后画画。”子夏又问:“那么,是不是说礼也是后起的事呢?”孔子说:“商,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 (3)孔子说:“一个人的质朴要是超过他的文采,就未免有些粗野;文采要是超过他的质朴,又未免有些虚浮。只有文采和质朴结合的匀称均衡,那才称得上大雅君子。” 评析: (1)孔子在这里谈到对艺术的评价问题。他很重视艺术的形式美,更注意艺术内容的善。这是有明显政治标准的,不单是娱乐问题。 (2) 子夏从孔子所讲的“绘事后素”中,领悟到仁先礼后的道理,受到孔子的称赞。就伦理学说,这里的礼指对行为起约束作用的外在形式--礼节仪式;素指行礼的内心情操。礼后于什么情操?孔子没有直说,但一般认为是后于仁的道德情操。孔子认为,外表的礼节仪式同内心的情操应是统一的,如同绘画一样,质地不洁白,不会画出丰富多采的图案。 (3) 孔子此言“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格,同时又能合乎“礼”地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于此一则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则反映了其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当不偏不倚,执两用中,而做到过点且属不易。“子曰:‘虞夏之质,殷周之文,至矣。虞夏之文,不胜其质;殷周之质,不胜其文;文质得中,岂易言哉?”(《礼记·表记》) 考点核心:文言文阅读:“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文言文在中学课本里的比重很大。要学好文言文,首先,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字词,不断积累,熟练把握文言句式的应用,在熟读和背诵的基础上,能准确翻译课文,加深课文理解,要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
本文来源:开通【终极会员】享锚链接服务>>>
版权声明
本站转载或会员发布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 这家伙挺懒,还没写签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