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分)琢冰【清】唐甄昔京师有琢冰为人物之形者,被以衣裳,缀以丹碧,神色如生题目内容:(10分) 琢 冰 【清】唐甄 昔京师有琢冰为人物之形者,被以衣裳,缀以丹碧,神色如生,形制如真。京师天寒,置之堂背,逾日不变;变则修饰之。往观者日数百人皆叹其巧惊其神。 一日,语众曰:“孰能与我三斗粟,吾授之以吾技。”人无应者。乃问之曰:“子之技诚巧矣。子何不范金①琢玉,为夏、殷、周、汉之器,可以宝②而不坏?今乃琢冰为玩物,其形虽有,不日而化矣!吾甚惜事之技巧而非真③,心劳而无用,可以娱目前而不可以传之远也。” (选自《潜书》) 【注释】①范金:把金属浇在模子里。范:模子,用作动词。 ②宝:珍藏。 ③真:实际。 小题1: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两处)(2分) 往 观 者 日 数 百 人 皆 叹 其 巧 惊 其 神。 小题2:下列加点词语意思不同的一组是( )(3分) A.被以衣裳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 B.置之堂背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C.子之技诚巧矣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D.子何不范金琢玉吏呼一何怒(《石壕吏》)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单横线句子的意思。(2分) 孰能与我三斗粟,吾授之以吾技。 小题4:文中有人认为琢冰者这种技艺“心劳而无用”,你赞成这种看法吗?为什么?(3分) 最佳答案:小题1:往 观 者 日 数 百 人/ 皆 叹 其 巧/ 惊 其 神。 评分标准:2分,每处1分。多断不得分。 小题2: D 小题3:谁能给我三斗粟米,我就把我的技艺传授给他。 小题4:示例一:不赞成这种说法。因为这种技艺创造出来的冰雕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带给人们美的享受。 示例二:赞成这种说法。因为花了很大的功夫雕出的作品,却不能保存久远,白白地浪费人力和物力。 评分标准:3分。言之有理,得3分。仅判断,得1分。 答案解析:小题1: 本题是《 2014浙江省台州市中考语文试题》的阅读理解文言文部分。出题思想:考查学生对句读的掌握,方法:要求学生熟读该句,读出含义,然后断句。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是《 2014浙江省台州市中考语文试题》的阅读理解文言文部分。出题思想: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虚词的理解和识记,方法:解释出每一个字的具体含义。A项的被:通“披”。B项中的置:放置。C项的诚:真,实在,确实。D项前一个“何”,意思是“为什么”;后一个“何”,意思是“多么”。然后得出答案。 小题3: 试题分析:本题是《 2014浙江省台州市中考语文试题》的阅读理解文言文部分。出题思想: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词的翻译。准确翻译“孰”和“以”。 小题4: 试题分析:本题是《 2014浙江省台州市中考语文试题》的阅读理解文言文部分。出题思想:考查学生观点的独立性。可以赞成,也可不赞成。方法:多读文段,能够理解文意,言之成理即可。 考点核心: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本文来源:开通【终极会员】享锚链接服务>>>
版权声明
本站转载或会员发布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 这家伙挺懒,还没写签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