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16分)(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题目内容:文言文阅读(16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承宫,琅邪姑幕人。少孤,年八岁,为人牧猪。乡里徐子盛明《春秋》经,授诸生数百人。宫过其庐下,见诸生讲诵,好之,因忘其猪而听经。猪主怪其不还,行求索。见而欲笞之。门下生共禁,乃止,因留宫门下。樵薪执苦,数十年间,遂通其经。。(据《后汉书》改写) 小题1:甲文作者宋濂,初文学家,从体裁上看属于(2分) 小题2:解释加点字的意思。(4分) (1)走送之(2)卒获有所闻 (3)因忘其猪而听经(4)见而欲笞之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猪主怪其不还,行求索。 小题4: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 (《马说》) B.以中有足乐者不敢出一言以复(《送东阳马生说》) C.故余虽愚(《送东阳马生说》) 虽有千里之能(《马说》) D.若止印三二本(《活板》)若听茶声然(《核舟记》)小题5: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说说读了甲乙两文后感受最深的一点。(3分) 最佳答案:小题1:明赠序(2分) 小题2:(1)跑 (2)终于 (3)于是 (4)用竹片鞭打 ( 1空1分) 小题3:(1)曾经跑到百里之外,捧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注意“尝”“执经”的翻译)(2分)(2)猪的主人对他不回来感到奇怪,去寻找他。 (注意“怪”的意动用法)(2分) 小题4:A(3分) 小题5:感受围绕“勤奋能使人有所作为”而谈。(联系实际2分,感受2分) 答案解析:小题1: 本文是所学课文,有关文章的背景资料学习中老师会讲到,根据所学所记直接判断即可。 小题2: 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如本题中“走”“卒”为古今异义,“笞”用作动词,要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小题3: 试题分析: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解释清楚关键词语“趋”“先达”“叩问”“怪”“行”,最后疏通句子。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 小题4: 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全文内容,弄清各句的意思,然后根据自己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各项中字义,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进行比较。A项两句中“之”皆作代词。 小题5: 试题分析:疏通文字,了解两文都与苦读勤学有关,从这个方面谈感想即可。 考点核心: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本文来源:开通【终极会员】享锚链接服务>>>
版权声明
本站转载或会员发布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 这家伙挺懒,还没写签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