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公选制——两汉开国之初,尚有不少武力功臣。可是一旦百废题目内容: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公选制——两汉开国之初,尚有不少武力功臣。可是一旦百废俱兴,尤其是建国十年、二十年之后,旧臣凋零,就需要大量补充吏员,察举、征辟之事应时而兴。察举征辟就是从民间访求有才有德而又未仕之人,由于征诸乡里,因有“乡举里选”之说。我称此制为 “公选”。公选的名目很多,有贤良、方正、孝廉、秀才等科。 ——张传玺《秦汉中央集权制的“公天下”因素》 材料二显而易见的是,科举制改变了传统选官制度中自下而上、权力下移的性质。再同以往的察举、九品中正制相比,科举是一种由中央确定标准、决定取舍的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比如说,唐代的“乡贡”,已经完全不同于察举制下的推荐,更不同于辟除制下的自行任免,地方官不再掌握推荐的权力,只不过是奉命行事,按照中央规定的具体选官标准进行资格审查和预选而已。明清的“乡试”,实际上已经成为全部由中央操办的全国统一的分区考试。这种统一的选官标准和方式,排除了地方长官对政策的解释权力,即自行解释人才标准和按个人好恶取舍人才的因素。 ——刘文瑞杨柯《试论科举制对中央集权体制的历史作用》 (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汉朝推行察举制、征辟制的原因。材料一作者为什么称察举制为“公选”制?(4分) (2)依据材料二说明,相对于察举制,科举制的变化是什么?以察举制发展的事实说明这一变化的作用。(6分) (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人才选拔制度的认识。(3分) 最佳答案:(1)原因;国家建设需要对选拔新的官员提出了要求,武力功臣的凋零也为新的选官制度的推行创造了条件。(2分) 原因;察举人才来自民间,察举的人才都是有德行、才能或专长的人,从理论上讲人人都有被举的机会,与出身没有关系。(2分) (2)变化;察举制选拔人才的权力掌握在地方,而科举制选拔人才的权力掌握在中央。(2分)作用: 察举制到魏晋南北朝发展为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垄断仕途,使得真正有才能,但出身低微的人,难以到中央和地方充任官职,严重影响到中央集权。出此看出,察举制的实行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4分) (3)人才选拔制度,首先,必须体现公平、公正原则,这样才能给所有的人以平等的机会;其次,选拔人才的标准不能过于单一,要从多个角度确定选拔标准,通过综合指标确定人才的取舍;第三,选拔人才的方式应多样化,为人才的脱颖而出,提供更多机会,以弥补单一选拔方式所产生的弊端;第四,应当尽量避免人才选拔制度对教育造成消极影响。(3分,答出三点且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解析:(1)根据材料“尤其是建国十年、二十年之后,旧臣凋零,就需要大量补充吏员,察举、征辟之事应时而兴”等信息可以看出实行察举制的原因。因为察举官员来自民间,因而作者成为“公选制”。 (2)科举制的最大的变化就是取消了地方的人才选拔的权力,通过统一的考试,从而使中央掌握了人才选拔的权力。科举制实行的作用学生可以结合教材作答。 (3)此问主要是考查的学生的理解能力,可从人才选拔要求的公平、公正、形式多样、不拘一格等方面进行回答。 点评:古代的选官制度体现了由重视血缘关系和门第的高低逐渐转向考试成绩,体现了向公平、公正的方向发展。另一个方面,科举制的推行,有利于选拔高素质人才,扩大统治基础,稳定社会秩序,因此科举制从隋唐确立就一直延续到清末。 考点核心:三省六部制概念: 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确立于隋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对于三省制,其中尚书省形成于东汉(时称尚书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
本文来源:开通【终极会员】享锚链接服务>>>
版权声明
本站转载或会员发布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 这家伙挺懒,还没写签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