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12分)《战国策》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题目内容:邹忌讽齐王纳谏(12分) 《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小题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徐公何能及君也/及郡下,诣太守 B.王之蔽甚矣/横柯上蔽 C.臣诚知不如徐公美/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D.孰视之/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小题3:齐王纳谏后有三大变化,这三大变化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填空) (3分) 小题4: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面对妻、妾、客的不同程度的赞美,邹忌不盲目轻信,对别人的褒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从中悟出道理。 B.齐威王胸怀宽广,能虚心纳谏,身体力行,从而使齐国内政修明,吸引各诸侯国前来朝见。 C.邹忌运用设喻的方式劝谏齐王,其目的是为了铲除齐王身边的小人,从而达到广开言路、民富国强的效果。 D.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启示我们说话要达到最佳效果,就要注意对象,尊重对方,用语委婉,还要使用对方可接受的方式。 最佳答案:小题1:(3分) C 小题2:(3分)能够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的耳朵里的,受下等奖赏。 小题3:(3分)。 (1)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2)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3)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小题4:(3分) C 答案解析:小题1: C中二者都是“果真”;A:比/到;B:受蒙蔽/遮掩;D:仔细/哪一个 小题2: 试题分析:要想理解文中的句子,就要留心句中的关键性词语,弄明白句中有关词语的指代义,把握句子间的关系,看是否有活用现象,明确使用的文言句式等。所谓“翻译句子:就是能将文言句子译成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的白话文,做到文从字顺,规范简明,通顺畅达。 小题3: 试题分析:初中阶段文言文阅读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是在读懂文言语段的基础上对考生的进一步深化了的分析能力的考查。一般侧重于要求根据某一特定的要求到文中搜寻筛选提取信息,找出原句即可。 小题4: 试题分析:C中“其目的是为了铲除齐王身边的小人”信息错误,应是劝谏其广开言路,开张圣听。 考点核心: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本文来源:开通【终极会员】享锚链接服务>>>
版权声明
本站转载或会员发布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 这家伙挺懒,还没写签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