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12分)(一)村陌有犬为人所弃者。张元见之,即收而养之。其叔题目内容:阅读下面的文言文。(12分) (一)村陌有犬为人所弃者。张元见之,即收而养之。其叔父怒日:“何用此为?”将欲更弃之。元对日:“有生之数,莫不重其性命。若天生天杀,自然之理。今为人所弃而死,非其道也。若见而不收养,无仁心也。”叔父感其言,遂许焉。明年,犬随叔父夜行。叔父为蛇所啮,仆地不得行。犬亟奔至家,汪汪之声不已。张元怪之,随犬出门,见叔父几死。速延医治之,不日而愈。自此,叔父视犬如亲。 (二)李家洼佃户董某父死,遗一牛,老且跛,将鬻①于屠肆。牛逸,至其父墓前,伏地僵卧,牵挽鞭捶皆不起。村人闻是事,络绎来视。忽邻叟刘某愤然至,以杖击牛日:“其父堕河,何预于汝?使随波漂流,充鱼鳖食,岂不大善!汝无故多事,引之使出,多活十余年,致其奉养,病医药,死棺敛。且留此一坟,岁需祭扫,为董氏子孙无穷累。汝罪大矣!就死汝分,牟牟②者何为?”盖其父尝堕深水中,牛随之跃入,牵其尾得出也。董初不知此事,闻之大惭,自批其颊曰:“我乃非人!”急引归。数月后,病死,泣而埋之。 [注]①鬻(yù):卖。 ②牟牟:通“哞哞”,牛叫声。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分) A.张元怪之 ( 责备 ) B.速延医治之 ( 邀请 ) C.遗一牛,老且跛 ( 留下 ) D.引之使出 ( 牵,拉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今为人所弃而死不足为外人道也 B.若见而不收养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C.将鬻于屠肆欲有求于我也 D.以杖击牛曰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叔父感其言,遂许焉。 ②岁需祭扫,为董氏子孙无穷累。 小题4:人与动物亦可心灵相通。请结合两文内容,简要分析两篇文章共有的思想意义。(4分) 最佳答案:小题1:A(2分) 小题2:B (2分) 小题3:①叔父被他的话感动,就同意(收养)了。(2分,大意对1分,“感”、“许”各0.5分)②(这坟墓)每年都要祭扫,给董家子孙带来无穷的麻烦。(2分,大意对1分,“岁”、“累”各0.5分) 小题4:第一篇写张元和其叔父收养弃犬,当叔父被蛇咬时,犬奔家告知,使叔父获救;第二篇写董某得知老牛曾救过其溺水之父,因而善待老牛。两文无论是写人还是写动物,都表现其注重情义、知恩图报的思想。(4分,分析2分,结论2分。意思基本符合即可。) 答案解析:小题1: 根据文章内容弄清各句中的意思,判断各项中字义,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进行比较。A句中“怪”是意动用法,意为“感到奇怪”。 小题2: 试题分析:解题思路同上。根据自己对加点的常用虚词的了解,结合句意判断各句的加点词的含义,进行比较。B项中“而”都是“却”的意思。 小题3: 试题分析: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解释清楚关键词语“感”“许”“岁”“穷累”“安乐”,最后疏通句子。 小题4: 试题分析:疏通两文文字,了解内容,概括情节内容判断故事的寓意,从“报恩”这个意义上来概括即可。 考点核心: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本文来源:开通【终极会员】享锚链接服务>>>
版权声明
本站转载或会员发布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 这家伙挺懒,还没写签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