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得文言文,完成2-4题。 萧允,字叔佐,兰陵人也。祖惠蒨,散骑常侍、太府卿题目内容:阅读下面得文言文,完成2-4题。 萧允,字叔佐,兰陵人也。祖惠蒨,散骑常侍、太府卿、左民尚书。父介,梁侍中、都官尚书。允少知名,风神凝远,通达有识鉴,容止酝藉,动合规矩。梁时起家邵陵王法曹参军,转湘东王主簿,迁梁太子洗马。侯景攻陷台城,百僚奔散,允独整衣冠坐于宫坊,景军人敬而弗之逼也。寻出居京口。时寇贼纵横,百姓波骇,衣冠士族,四出奔散,允独不行。人问其故,允答曰:“夫性命之道,自有常分,岂可逃而获免乎?但患难之生,皆生于利,苟不求利,祸从何生?方今百姓争欲奋臂而论大功,一言而取卿相,亦何事于一书生哉?庄周所谓畏影避迹,吾弗为也。”乃闭门静处,并日而食,卒免于患。 侯景平后,高祖镇南徐州,以书召之,允又辞疾。永定中,侯安都为南徐州刺史,躬造其庐,以申长幼之敬。天嘉三年,征为太子庶子。高宗即位,迁黄门侍郎。五年,出为安前晋安王长史。六年,入为光禄卿。允性敦重,未尝以荣利干怀。及晋安出镇湘州,又苦携允,允少与蔡景历善,景历子征修父党之敬,闻允将行,乃诣允曰:“公年德并高,国之元老,从容坐镇,旦夕自为列曹,何为方复辛苦在外!”允答曰:“已许晋安,岂可忘信。”其恬于荣势如此。 至德三年,除中卫豫章王长史,累迁通直散骑常侍、光胜将军、司徒左长史、安德宫少府。鄱阳王出镇会稽,允又为长史,带会稽郡丞。后主尝问蔡征曰:“卿世与萧允相知,此公志操何如?”征曰:“其清虚玄远,殆不可测,至于文章,可得而言。”因诵允诗以对,后主嗟赏久之。其年拜光禄大夫。 及隋师济江,允迁于关右。是时朝士至长安者,例并授官,唯允与尚书仆射谢伷辞以老疾,隋文帝义之,并厚赐钱帛。寻以疾卒于长安,时年八十四。 (选自《陈书•列传第十五》,有删改) 2.对下列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寻出居京口寻:不久 B.容止酝藉,动合规矩止:停息 C.景历子征修父党之敬修:整饰 D.其恬于荣势如此恬:淡泊 3.以下句子中,全都表现萧允不以荣利于怀的一组是(3分) ①允独整衣冠坐于宫坊②闭门静处,并日而食 ③已许晋安,岂可忘信④允又为长史,带会稽郡丞 ⑤清虚玄远,殆不可测⑥唯允与尚书仆射谢伷辞以老疾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4.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萧允年轻时就通达有见识,行动合乎规矩,后来曾任太子洗马。侯景攻克台城时,他衣冠整齐地坐在太子的宫署。侯景手下的人对他很器重,不敢逼迫。 B.侯景之乱平定后,陈高祖征召萧允入朝为官,他快速直接地推辞。晋安王镇守湘州时,萧允年事已大,且德高位重,但他依然跟随晋安王前往湘州去任职。 C.萧允与蔡景历、蔡征父子都有深交。蔡征曾向后主说,萧允清高淡泊的志操,深远微妙,并为陈后主吟诵萧允的诗歌。后主对萧允的德才十分欣赏。 D.萧允出身官宦世家,历经梁、陈和隋三朝。在隋灭陈之后,萧允本可以继续在隋朝做官,但他以自己年老多病为由请辞,并得到隋文帝的赏识和厚赐。 最佳答案:2.B 3.D 4.B 答案解析:2.止:举止。 3.①②侧重表现萧允性情敦重、动合规矩; ⑤是蔡征对萧允的评价,侧重于萧允清高淡泊的志操; ③是萧允表示不能因个人的荣利而失信,由后一句“其恬于荣势如此”可知之; ④写萧允年老德高位重,仍不计较个人荣利而出任地方官; ⑥在隋灭陈之后,旧朝之士到长安的,按例都授以新朝的官职,而萧允以疾请辞,是不以荣利干怀的表现。 4.原文“辞疾”的意思是“借口有病推辞”而没有“快速直接”的意思。 【参考译文】 萧允字叔佐,兰陵人也。祖父萧惠蒨,担任过散骑常侍、太府卿、左民尚书。父亲萧介,担任过梁朝的侍中、都官尚书。萧允少时就已出名,风度翩翩,神凝志远,通达有见识,形貌举止宽容含蓄,行动合乎规矩。梁朝时离家出任邵陵王的法曹参军,(后来)改任湘东王主簿,又升为太子洗马。侯景攻陷台城的时候,大小官吏纷纷逃跑,只有萧允衣冠整齐地坐在太子的宫署。侯景手下的人对他很敬重,不敢逼迫他。不久萧允迁居京口。当时流寇横行,老百姓受到惊扰震动,士族四散逃难,只有萧允没有逃走。别人问他为什么不走,萧允回答说:“性命之道是有定数的,怎么是逃避就可以获免的呢?祸患的产生都是因为利欲,如果不求利,祸患又从何而来呢?现在百姓争先恐后地挥臂向前,想要博取大功劳,进一言而取得卿相的地位,这些与一个书生有什么关系呢?庄子说的畏影避迹的事,不是我干的。”于是闭目静处,两天只吃一天的食物,最终免去祸患。 侯景之乱平定后,(陈朝)武帝坐镇南徐州,下诏召萧允(前去任官),萧允又借口有病推辞。永定年间,侯安都担任南徐州刺史,亲自到他家去拜访,表达晚辈对长者的敬意。天嘉三年,萧允被征召担任太子庶子。高宗即位后,升为黄门侍郎。天嘉五年,萧允到地方上担任安前晋安王的长史。天嘉六年,又入朝担任光禄卿。萧允性情敦厚持重,从不计较功名利禄。等到晋安出去镇守湘州,又再三要带他去上任。萧允年少时就与蔡景历很要好,蔡景历的儿子蔡征对他很敬重,听说萧允要远行,于是到萧允那儿拜访,说:“您的年纪和德行都很高,是国家的元老,只需从容坐镇,每天到朝中列位就是了,又何必在外奔波操劳呢?”萧允回答说:“已经答应了晋安王,怎么能失信?”他对于功名利禄就是这样淡泊。 至德三年,萧允被授予中卫豫章王的长史,累迁通直散骑常侍、光胜将军、司徒左长史、安德宫少府。鄱阳王出镇会稽,萧允又担任长史,兼会稽郡丞。陈后主曾经问蔡征说:“您世代和萧允深交,他的志操怎样呢?”蔡征说:“萧允清高淡泊的志操,深远微妙,是不可测知的,至于他的文章辞采,能有所了解,可以说一说。”于是就在陈后主面前吟诵萧允的诗篇,陈后主为之嗟赏良久。这一年,萧允担任光禄大夫。 到了隋朝的军队渡江后,萧允迁居到关右。当时(旧)朝之士到长安的,按例都授以(新朝)的官职,唯独萧允与尚书仆射谢伷以年老多病辞官,隋文帝欣赏他们的义节,并赏赐了丰富的钱帛。不久,萧允因病在长安去世,时年八十四。 考点核心:文言文阅读:“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文言文在中学课本里的比重很大。要学好文言文,首先,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字词,不断积累,熟练把握文言句式的应用,在熟读和背诵的基础上,能准确翻译课文,加深课文理解,要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
本文来源:开通【终极会员】享锚链接服务>>>
版权声明
本站转载或会员发布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 这家伙挺懒,还没写签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