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4834推广网站推广软文发布!

203801

主题

203803

软文

107

积分

用户组:超级会员

管理员

积分
107
私信

材料一 东汉时期的民谣说:“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弟良将

 
楼主
0 |
发表于 2024-04-18 07:34:41
| |
| 所属栏目:学习方法
题目内容:

材料一 东汉时期的民谣说:“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弟良将怯如鸡。”—“直(耿直)如弦,死道边,曲(投机取巧)如钩反封侯”。

材料二如图

材料三 在漫长的科举考试中,曾产生出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中国历史上,善于治国安邦的名臣,名相,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外交家----等大多出自状元,进士和举人。西方人将中国的科举制度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问题: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制度?(2分)这一制度中选拔官员的方式和标准是什么?(4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图片反映的是什么制度?(2分)这一制度有何弊端?(4分)

(3)科举制与材料二相比有何进步?(4分)

最佳答案:

①(2分,4分)制度:察举制度。方式:推举

标准:才学和贫道

② (2分,4分)制度:九品中正制。

弊端: 世家大族垄断仕途,有才学出生低微的人很难得到任用。

③ (4分) 进步:打破特权垄断,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

答案解析:

(1)注意时间“东汉时期”,信息“举孝廉,父别居”,联系是指两汉时期察举制,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图片反映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按照“中正”所评品级决定官员奖惩,反映了世家大族(士族地主)的垄断地位。(标准为门第)

(3)注意科举制的积极意义:打击门阀势力;扩大官吏来源;提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

点评:中国古代选官标准经历了爵位—军功—才能—品第—才能—忠顺的变化,其核心是为奴隶主阶级或地主阶级统治者选拔维护统治的人才。应以发展变化的观点和辩证的方法看待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如察举制在西汉和东汉时的不同情况;科举制由隋朝产生直到明清,其内容与作用都有很大的变化。

考点核心:

三省六部制概念:

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确立于隋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对于三省制,其中尚书省形成于东汉(时称尚书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

版权声明

本站转载或会员发布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

这家伙挺懒,还没写签名!

标签导航
返回顶部